生成式AI的五大風險與使用者應對指南

生成式AI的应用与实践

你好,我是Mana。

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已廣泛應用於文字撰寫、摘要生成、圖像創作、程式協助等多個領域,是一項極為便利的工具。

但另一方面,生成AI也伴隨著各種風險,例如錯誤資訊的輸出、偏見、著作權問題、隱私洩漏、被濫用的可能性等等。

本文將從五個觀點出發,整理使用者在日常使用生成AI時應該注意的風險,以及可以採取的對應措施,幫助大家更安全、更有效地使用這項技術。


⚠️ 生成AI常見的五大風險

風險類型說明
幻覺現象(Hallucination)AI 產出看似正確但實際錯誤的內容
偏見(Bias)反映性別、種族、文化等先入為主的觀念
隱私風險可能洩露個人或機密資訊
著作權問題輸出內容可能與既有作品類似,涉及侵權
濫用與誤用生成假新聞、網路詐騙、偽造身分等

這些風險部分來自AI本身的技術限制,但實際上,多數可以透過使用者的AI素養與謹慎使用來加以減少。


✅ 使用者可採取的五項風險因應措施

① 不盲目相信輸出內容(進行事實查核)

生成AI有時會自信地提供錯誤資訊,因此事實查核非常關鍵,尤其在學術或業務應用中。

  • 需要來源時,可加上提示:「請提供資訊來源」
  • 對內容有疑慮時,可再詢問:「這是真的嗎?」

② 不輸入敏感資訊(防止資料外洩)

某些AI系統可能會將輸入內容儲存或用於再訓練,因此不要輸入個人或機密資訊

  • 避免輸入姓名、地址、電話等個資
  • 避免輸入顧客資料或公司內部文件

③ 商用時注意著作權問題

AI輸出的內容可能與現有作品相似,若用於商業用途,應特別注意授權與使用規範。

  • 事前確認平台的使用條款與授權方式
  • 必要時註明「由AI生成」或提供出處

④ 設計明確的提示語(Prompt)

模糊的指令容易導致AI誤解,導致輸出錯誤或不符合期待。

不佳範例:「請說明××」 → 容易產出過於廣泛或模糊的內容

佳範例:「請根據可靠資料,用300字以內中立地介紹××,排除2023年以後的資訊」

⑤ 熟悉使用規範與組織政策

每個AI平台與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,了解其服務條款與所屬機構的AI使用政策是基本素養之一。

  • 了解輸出內容是否具有著作權
  • 禁止用於攻擊、政治操作等情境
  • 了解輸入內容是否會用於再訓練

尤其在企業、學校、政府部門等組織中,AI使用準則正逐漸制度化。


📘 結語

生成AI是一項強大的工具,但它的價值與風險,取決於使用者「如何使用」

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你能掌握基本的風險意識與應對策略,成為一位能夠安全又有效地運用AI的使用者

讓我們一起學習,與AI共處於更智慧的未來!📘

コメント

标题和URL已复制